八卦与医学 道教徒为何必须兼修医术

世间万物都受阴阳五行生克制化,人也不例外,故《黄帝内经》有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”,就是说,阴阳五行生克是主宰万物生化之权的, 

《周易·系辞》有:“原始及终,故知死生说。阴阳交合,物之始,阴阳分离,物之终,合则生,离则死。”现代医学也认识到,人之所以生病,以至死亡,或发生其它伤事,凶灾之事,都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在起决定的作用,八卦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变化的规律,预测人的疾病和人死亡的时间。 

宇宙是一个大天体,人是一个小天体,小天体和大天体一样都在不停地运动着,不过它的运动是受大天体的影响而进行的,《咸》卦把大天体对小天体的影响总结为:“天地二气相感”。大量的历史事实也证明:这种天人感应是存在的。 

长期以来,阴阳五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,实际上,阴阳五行之气,同样是物质,是有质量的,虽然现代科学还无法对它进行测度,但也承认它是一种非常精微的物质,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。 

这种精微的物质,人们虽然看不见,摸不着,但用八卦、天干地支对人体进行排列和标记,就很容易看出人体阴阳五行衰变和发生生克制化的信息,所以八卦就根据阴阳变化的原理,五行生克的法则进行预测疾病。 

我国很早就有“医易相通”的说法,就是说研究易学的人,都要把中医学的重要经典《黄帝内经》作为最主要的参考书,研究中医学的人,也要把《周易》作为理论研究的渊源。所以八卦的原理,早就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,它为预测疾病和准确地诊断疾病,在信息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 

 

我们看一看八卦与人体简单的配置,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其中的奥妙。 

八卦与人体: 

外五行:乾为首,离为目,坎为耳,兑为口,坤为腹,艮为手,震为足,巽为股。 

内五行,即八卦配五脏:乾兑为肺,离为心,巽为胆,震为肝,艮为脾,坤为骨,坎为肾。 

五行:水为肾,木为肝,火为心,土为脾胃,金为肺。 

八卦六爻在人体中的排列,依《卜筮元龟》中的论述:“初爻而是伤,二爻双脚患非常,三爻腰背常轻软,四爻必腹及肚肠,五爻肾岁多气胀,六爻头上患为殃。” 

六爻中,鬼在乾宫防头疾,在兑宫重者有刀伤破损,轻者为牙痛;在离宫为眼疾,在震宫防脚足之伤痛,在巽宫为肱股之疾,在坎宫便不通,在艮宫必生疮疸,在坤宫病在腹。 

六神主病,青龙临鬼,主酒色房事过度而虚弱无力;朱雀临鬼,主身热面赤,狂言乱语;勾陈临鬼,主胸满肿胀,脾胃不和;腾蛇临鬼,主心惊,坐卧不安;白虎临鬼,主跌打损伤,骨折气闷,女人血崩、产后虚症;玄武临鬼,主色欲过度,忧闷在心,阴虚等症。

道教徒为何必须兼修医术

道教徒为何必须兼修医术?

历代道教徒都善于医道,这似乎和其它宗教教义有很大的不同,这是为什么呢?究其原因,大致有三:

一是自伏羲画八卦,神农尝百草,黄帝制九针以来,三皇五帝皆以“道、医、易”为中华文化主流息息相关;

二是道教强调内修必须与医学紧密结合,医理是道教内炼养生的理论指导和基础,即所谓“先明脏腑,次说修行”;

三是医药的作用正是在于预防和治病,延长人的寿命,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。

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技能是道教徒进行“自救”并进而“济人”的基础和前提。因此,道教提出:欲修“仙道”,必须先精“医道”。

道教与医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,历史悠久的。道教从一开始,也可以说从先秦时期的方士乃至上古的“巫”时期,就一直和医学相互交融互渗,并借着以医传教、治病救人为宗旨。

此正如盖建民教授所说:“早期道教采取以医传教、借医弘道的创教模式,在宗教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……这也是方术发达,所内蕴的医药及天文、地理等科技含量一直高居其它宗教之上的一个重要因素。”

道教于东汉末正式形成教团组织后,就提倡和承继“以医弘道”、“济世利人”的优良传统。如张道陵天师在《老子想尔注》中指出:“道人宁施人,勿为人所施”。这一信条长期以来为道门所尊奉。

此外,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,而医药济世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式。道门将各种炼养方术统称为“功”,并认为在炼功的同时应广泛行善施仁积德,即所谓“行”,只有做到“功行圆满”方能得道成仙。

东晋道教著名学者,医学家葛洪认为:人之寿命长短寿夭操之在我,可以通过药物来养身、方术来延命,改善身体状况,做到内疾不生、外患不入。故他提出:“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”的主张。

道教的宗教愿望,无论是长生还是济世度人,都离不开医术和方药,故说:“自医又复医人,医医不已;达道堪传妙道,道道皆通”。道教将医药作为“自救”与“救人”的前提,积极精究医道,从事炼丹实验,既扩大了药物的来源和品种,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,又在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等方面,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。